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重庆忠县丰收景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重庆忠县丰收景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旧时,我国南方的农家粮仓以竹木形制和砖石垒砌两种形式为主。粮仓主要用于储藏粮物、豆类等粮食作物,拥有粮仓曾是家底殷实、生活富足的一种象征。
在忠县,主要以木制粮仓为主。木制粮仓分为两种:一种上大下小,多为椭圆形,上面有盖,形似以木板拼制的木箱。虽体积较小,但储存的粮食也足够有3、4口人的农家吃上大半年;另一种体积较大,往往选择在干燥、通风的屋内制作成一个方形的“木屋”。
“木屋”上、下分别设有粮食“进出口”,为了防潮往往底部还设有隔层,这种粮仓较大,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。后来,随着砖石结构房屋越来越多,为了节约空间,人们往往选择在楼梯之下或屋角,用砖石和水泥砌墙修筑粮仓。竹木粮仓因老鼠啃咬,易造成粮食损失和污染。
砖石粮仓虽坚固耐用,但存在密封不严,粮食容易受潮霉变等缺点。
近年来,铁皮粮仓在农村逐渐普及,这种圆柱形的新式粮仓,由三层彩钢板组合而成,可根据装粮多少拆卸或加层,最多可存粮2000斤的,有防鼠害、防虫、防潮、防霉变、轻便耐用、不生锈等优点。
现在,传统的竹木和砖石粮仓也就逐渐被人们淘汰,农村仍偶尔可见四壁斑驳竹木粮仓,但早已成为农家放置衣物或其他物品的容器。
象征着丰收和希望。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,在《管子·牧民》的原文里是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:“则”改成了“而”,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
现一般认为,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出自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,上服度则六亲固。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下令如流水之原,令顺民心。”
释义为: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;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;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,六亲就紧紧依附;礼、义、廉、耻的***不大加宣扬,国家就会灭亡。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,要能顺乎民心。
答:半夏又名地文、守田等,属天南星科半夏属药用植物。因其生于夏至节气前后,此时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,夏天也过半,故名半夏。
半夏具有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等作用。
半夏几乎在全国各地(除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外)都能种植。半夏的种植方法如下:
一、选地整地
半夏宜选湿润肥沃、保水保肥能力强、质地疏松、排灌良好、中性沙质壤土或壤土种植,也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种植。平原地区种植,应选择能排能灌的、地势较高的地块。
地选好后,于10-11月,深翻土地30厘米左右,除去石砾及杂草,使其风化熟化。
种植前一定要起沟做床,沟深25厘米左右,床宽1.2米左右。
二、繁殖方法
一)块茎繁殖:半夏栽培2-3年,可于每年6月、8月、10月挖取地下块茎。选横径粗0.5-10㎝、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中、小块茎作种,小种茎做种比大种茎要好。将其拌以干湿适中的细沙土,贮藏于通风阴凉处,于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取去栽种。以春栽为好,秋冬栽种产量低。
二)株芽繁殖:夏秋间利用叶柄下成熟的株芽进行条播栽,行距10-16厘米,株距6-10厘米,开穴,每穴防株芽3-5个,覆土厚1.5厘米左右。同时,施入适量的混合肥,既可促进株芽萌发生长,又能为母块茎增施肥料,有利增产。
半夏是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,药名为法半夏、瞎半子、半核子,中医通俗称为“半夏”。半夏一般分为自然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类别,若论药效野生半夏效果最好,但是由于逐年的过度***挖,致使野生半夏***越来越少,市场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紧销走势,半夏价格也一路攀升连年爆涨。
近年来,随着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,产品供需茅盾越来越突出,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大力发展人工种植。现在人种半夏不但取得了成功,而且也积累了很好的种植经验。大面积种植半夏前景看好,也为夏农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。
陇南的半夏产地为西和县,3月正是半夏种植的最佳时节,在该地有大面积半夏种植历史,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现在西和的夏农不但在本地种植,还将半夏产业发展推广到成县境内,现在成县境内人工试种半夏也取得可喜的成果,大面积推广种植半夏产业,将为促进陇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半夏在我国的分布很广,除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和***未见野生外,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。湖北主要分布在荆州、潜江、阳新、天门、恩施等地。主产于四川、湖北、贵州等地。四川所产半夏质量最好,产量亦最大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忠县丰收景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重庆忠县丰收景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tolarniaszczecin.com/post/324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