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重庆贵州旅游出行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重庆贵州旅游出行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重庆市民自驾可以进入贵州省,因为重庆市目前是低风险城市,没有***疫情,不会受***疫情的影响,但自驾去的市民一定要完成***疫苗的接种,做好自我防护,特别是在服务区,进入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带好口罩,勤洗手,做到这些防护对人对已都是一种负责。
虽然重庆跟贵州是邻居,但是这三天时间还真是有点少啊,不过也可以玩两三个地方了,下面有三条参考线路和参考行程,你看看合不合适。
线路一、重庆——桐梓——遵义——仁怀——习水——赤水——泸州——合江——重庆,约700公里。
参考行程:D1、重庆至遵义,约250公里,抵达之后游览遵义会议会址、红军山,住遵义;D2、遵义至赤水,约250公里,抵达之后游览赤水,赤水可游的景点景区比较多,赤水大瀑布、赤水丹霞、赤水竹海、燕子等,要全部玩好需要两三天时间;D3、白天继续游览赤水,傍晚返回重庆,约200公里,约需2.5小时。线路二、重庆——桐梓——遵义——湄潭——瓮安——黄平——施秉——镇远——江口——印江——思南——湄潭——道真——南川——重庆,约1200公里。
参考行程:D1、重庆早六点左右出发至镇远,约600公里,约需八小时,大约下午两三点可以抵达,然后游览舞阳河,晚上游览古城夜色,住镇远古城;D2、早六点出发至梵净山,约150公里,需两小时,抵达之后乘坐索道登山,游览后傍晚下山住宿;D3、早上游览可以从亚木沟、云舍古村或者佛教文化苑中选择一、两个景点游览,中午返回重庆,约450公里,约需六、七个小时。
线路三、重庆——桐梓——遵义——贵阳——安顺——镇宁——织金——黔西——***——仁怀——习水——江津——重庆,约1100公里。参考行程:D1、重庆至安顺,约450公里,约需六、七个小时,早六点左右出发,中午应可抵达,游览龙宫或云峰八寨,晚上至镇宁住宿,约50公里;D2、游览黄果树风景区,下午三、四点出发至织金,约100公里,住织金;D3、游览织金洞,大约需要两、三个小时,十点左右出发至习水,约300公里,约需4小时,下午三、四点钟抵达之后游览土城镇或四渡赤水纪念馆,顺便吃晚饭,晚饭后返回重庆,约200公里,约需2.5小时。
你好,我是老徐自驾,行走24省的自驾旅者。
题主你好。三天的时间,只建议你在贵州北部如遵义+赤水或者梵净山+镇远古城转转,再远的话时间不够。下面的大致行程规划给你参考哈。
重庆-娄山关景区(游)-遵义会议会址-遵义(住)-佛光岩(游)-赤水竹海(游)-丙安古镇(住)-十丈洞大瀑布(游)-泸州-合江-重庆
亮点:
娄山关是遵义红色旅游不可缺少的一站。娄山关,又名娄关、太平关,是大娄山脉的主峰,关上重崖叠峰,峭壁绝立,异常险要,因而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说法。更因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作为一个重庆人,还较清楚关于外地人来重庆具体需要注意什么:就渝中区外地反渝人员管理:
第二:对于美、法、德、日、韩、意等境外重点疫区返渝人员,需要进行集中、居家隔离。
第三:对于国内除湖北意外其他省市的人员,持有健康证明或绿码的人员,纳入社区登记管理,不进行隔离。
希望可以帮到要来重庆的朋友
很高兴回答问题。
现在由贵阳自驾去重庆是可以的。
国家现在鼓励市民有序出行,景区也在陆续开放,目前国内疫情防控重点主要以防止境外输入病例为主,对入境来重庆人员有严格的检查及申报制度。对国内外省来重庆人员前段时间需要提供健康证明,现在也没有具体说明是否使用。
不过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使用一码通健康码,并且很多城市都已联网互通,目前只知道重庆与四川省互通使用,与别的城市暂时还没联网。
现在重庆已经实行使用健康码,申办注册也很简单,注册办理一个就可以自由进出了。但还是建议在方便的情况下,在出发地开个健康证明最好,有备无患。因为现在各省市的标准要求政策都不太统一,而且变化较快,没有些准备遇到问题还真不太好办。
其余的注意事项:
一个是行车安全问题,贵阳至重庆高速免费开放,但坡陡弯多,早晚路面易湿滑,多加注意行车安全。
二是疫情期的个人防护,防控形式向好但并非无疫,到重庆要遵守当地的防疫规定,个人在餐饮、住宿、游玩时多加注意就好了。
三,必须保证自身身体健康,无感冒发烧等疾病症状时出行,要不那怕一般的发热,也会惹上麻烦,得不偿失。
四,出行前,最好在仔细查询了解一下重庆相关规定,确保[_a***_]顺利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庆贵州旅游出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重庆贵州旅游出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tolarniaszczecin.com/post/23637.html